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0|回复: 0

权力本质上是什么?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
发表于 2021-8-20 19: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观层面而言,权力就是通过给别人制造差异,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能力。差异对别人越重要,制造的差异越大,其权力就越大。
权力构建的关键在于高价值资源的控制。控制了高价值资源,你就能够给别人制造差异。
宏观层面而言,国家、企业等组织需要约束人的手段,于是权力关系便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关系。
要理解组织是如何构建权力的,首先要明白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的所有理性行为都是通过付出成本(生产)来获得收益(分配)。
分配的过程也就是产权界定的过程,产权又可分为剩余控制权(控制资源的配置)和剩余索取权(享受分配的资源)。
组织的产生来源于生产中的规模效应(一个人不能承担的成本一群人能够承担(分摊成本),且信息的集中带来不必要和重复的成本的节约(信息和合并节约成本),并克服有限理性带来的囚徒困境(建立信任))和比较优势(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使得人各有专长,分工各自进行专长的生产效率大于自给自足)所带来的合作剩余(合作比不合作多生产出来的那部分)。
合作剩余正是前面所说的构建权力的高价值资源。

但是,在合作过程中,成本的分摊和配置、收益的分配(包括大家共享的公共品和私人独享的私人品)需要一群人来进行管理,于是组织的管理部门便诞生了。管理部门通过合作剩余作为权力来源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就国家而言,其最基础的分工是暴力机构和生产组织间的分工。暴力机构提供公共安全(包括暴力机构不侵犯生产组织、保护生产组织不受别的暴力组织侵犯和生产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进行暴力侵犯)给生产组织,生产组织则向暴力机构提供各种产品服务(税收)。
公共安全是依赖于合作才能生产的公共品,因此暴力组织必须依赖于合作的规模效用和比较优势。
然而仅仅依靠单一的暴力公共品和物质资源造成的管理成本还是有点高。于是,又有了提供永生、幸福感和归属感等产品的宗教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以道德为代表的长期博弈均衡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等来降低管理成本。
管理者之间的授权关系(合作剩余产生的权力的分配关系)决定了其是分封制还是官僚制。
管理者为了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还会利用到制衡分化(囚徒困境)等方式。
组织的最大边界就是扩张的边际效用(利润)为0的时候,此时组织扩张的边际收益等于组织扩张的边际成本(管理成本,即统一内部的行为的成本)。
组织与市场的区别在于,组织达成的是关系契约(约定双方间各自的角色),而市场达成的是古典契约(自由交换)。
西泽尔兰佩路基: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社会)运行的本质?326 赞同 · 77 评论回答
———
权力是给别人制造差异的能力。差异对别人越重要,制造的差异越大,权力越大。
第一,你要明白人类的一切合作本质上都是交换。古代国家建立的奥秘在于用不同的东西去收买不同的人,收买也是一种交换。
第二,所有国家的最基础构成也是一个交换,即暴力组织(军队、警察)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暴力组织承诺自己不侵犯生产者的安全,并保护生产者不受别人侵犯。而生产者则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供养暴力组织(税收变为军饷)。
但是,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直接交换的,而需要信息、物质和角色(合作中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划和配置。因此,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机构来对交换的信息、物质和角色进行配置,这就是政府。
在分封制中,这个交换的中间机构下放到了各个领主手上,上一级领主对于下级领主而言只是更强大一些而已。在官僚制中,这个交换的中间机构则被集中于官僚机构之中。
举个例子,江户幕府末年,原本掌握暴力的武士阶层和掌握生产者生产的财富的商人之间结成同盟,最终爆发戊辰战争,推翻了幕藩体系。这就是暴力和财富之间结合形成国家的经典例子。
换一套说法就是政府通过暴力组织提供安全等公共产品给生产者,再从生产者手上获取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供养自身和暴力组织。
第三,在这个暴力—中介—财富的交换结构之上,还需要一些手段降低维护成本,如编个故事说明这个结构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又如何牢不可破,再比如在暴力组织内部、生产者之间制造矛盾或者囚徒困境(谁都不确定其他人会不会反抗,从而不敢反抗),弱化他们的力量以使得中介更好统治。


权力是给别人制造差异的能力。差异对别人越重要,制造的差异越大,权力越大。
社会交换论。
人的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必须通过外界的资源,而外界的资源有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要获取别人手中的资源有两种方法,一是不经别人同意直接抢,二是经过别人同意获取资源(社会交换论的一大缺陷在于只认识到第二种方法而忽略了第一种)。
但是别人也只会为了满足欲望而行动,因此必须要用自己手中能满足别人欲望的资源去交换别人手中的资源,这就是社会交换,也可以叫做契约。ps:经济学里的契约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完全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的不完全理论,以后我有空了写。
契约本质也是一种约束限制,或者说减少了人做其他违约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交换或者说契约(还可以叫合作),分为两个部分:谈判和履行。现实中两者间的谈判,往往有一方对对方的依赖性强于对方对自己的依赖性,于是前者相对于后者就要付出更多,也就更弱。这种强者对弱者的谈判优势就是权力。
举例说明,比如工人与老板,一般来说,普通工人对老板(提供的工作)的依赖性大于老板对普通工人的依赖性,这样老板就可以压榨工人更多。这样我们就可以画出一个类似博弈论的分析图来,专门讨论这种依赖性的理论就是相互依赖理论(可百度可知网)。
以上为相互依赖理论的两种矩阵。
该理论的问题在于,在谈判结束前尚未找到方法直接测量两者强弱。因此我们只有在谈判结束的时候通过谁让步了判断两者谁强谁弱。
社会交换论没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谈判的优劣势。我尝试引入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的概念来对此解释。布迪厄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的博弈场构成的,每个博弈场被称为一个场域。在场域中,每个人都拿着手中的筹码(布迪厄称之为资本)进行博弈和交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布迪厄对资本的划分既不全面又有重合(他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明显少了暴力资本,且概念上有重合),所以我对资本重新进行了分类。按照人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信息处理就是思维)、人对物质的直接控制(与人通过另一个人控制来区别)、他人对他的看法,对一个人而言,其具有信息资本、物质资本、形象资本三种资本。人们拿着这三种资本在场域中进行博弈。
而且通过对资本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在谈判开始前间接估量谈判双方的强弱。
资本越多在谈判中越容易占优势,然后获得更多资本,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系统论的角度,这是一个增强回路,也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换虽然是人与人合作的核心原理,但其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在不断互动。如何去还原这个互动,找出反映其动态过程的规律和原理,以及哪些信息必要哪些信息非必要可替代甚至不能要和传递信息的顺序如何排列从而得出方法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符号互动论、语言学的相邻对理论等更多理论来解释。
而关于履行的问题,社会交换论有所论述(分化—整合),信息经济学也有专门的委托代理理论(其中达成契约前隐藏真实信息叫逆向选择,契约后隐藏投机行为叫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造成了双方的不信任从而使契约无法达成,可以由可能隐藏信息方发出自己没有隐藏证明(信号发送),也可以由怀疑对方隐藏信息的一方设计筛选机制筛选出没有隐藏信息的人(信息甄别))和由此发展出的机制设计理论讨论,但实际上都没有对其间发生的问题做出足够全面具体的分析。我也尝试了一种分法,将履行分为一方先履行,然后另一方对其验收之后再履行(后履行)。
这就有三个问题:
一是先履行方怎么相信后履行方会履行也就是信任的问题。我做了一个表,对信任进行了分类——
二是后履行方验收先履行方履行是否到位的问题。
第一,验收标准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先履行行为与后履行方的初衷偏离甚至相悖。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验收(考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验收标准,开始tan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加重农户的负担,初衷和结果相违背。而如果验收标准除了契约约定的履行标的还有成本更低的方法达到,那么被验收者就会选择后者,也就是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二,验收过程中可不可以收买验收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验收者是不是也可以以不让其通过验收为威胁,让被验收者给自己好处。
第三,给出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的验收标准,还不允许变通,这等于是逼着被验收者作假。
第四,验收(监督)成本的问题,由于成本限制,很多履行不可能全数验收或全过程验收,这其中就又有被验收者投机取巧的问题。
三是履行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无外乎三种情况:履行者承担、非履行者承担(即未轮到履行或已履行完毕的一方)、第三方承担。非履行者或第三方承担的情况,给的履行成本不足怎么办?履行方自己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成本。而履行方这边也可以报高履行成本,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揣进自己腰包。
最后提一下组织的形成,A阻断B和C的直接交易,然后A自己与B和C分别交易,他是B和C交易的中介,并慢慢地占据了对两者交易的优势,也就形成了组织和组织权力。具体可参照下面这个链接,农夫士兵和领主的故事——
西泽尔兰佩路基: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15 赞同 · 15 评论回答


回答:
简单来说,两个人站在一起,大家都想成为老大,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想尽办法来让对方屈服。支配关系形成后,又需要理由去掩盖以使这种支配关系在表面上被淡化消解,来维持其存在,因为其显露出来就意味着其被破坏的可能性增大(转移被支配方的注意力,被支配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支配关系上,那么其就越可能反抗)。无数次这种博弈最终形成了用来降低沟通成本的集体共识。
新新回答:
知识=世界观+价值排序
世界观=概念+概念间关系
权力是改变他人行为的力量,所有改变他人行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交易。
改变他人的行为=交易
比如家里小孩不听话,他妈妈可以告诉他听话就给糖吃,这是拿糖来交换小孩的服从;他妈妈还可以说,再不听话就揍你,这是拿不使用bao力来交换小孩的服从。
我们还可以举很多例子,但不管哪个例子,都只会得出一个结论:改变他人行为就是交易!
根据交易的定义(以事物A换事物B)和人只有在能获得更大的价值前提下才会行动。
而所有成功的交易,都满足一个条件,就是用我手中你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换你手中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
这么说有点绕,我们换个具体点的说法:老王喜欢比起梨更吃苹果但他手中只有梨,老张比起苹果更喜欢喜欢吃梨但他手中只有苹果。于是老王拿梨换了老张的苹果。
事实上,这就构成了一个斜十字 如下图——
图中,A拥有a但其认为b更重要,B拥有b但认为a更重要,于是A用a换了B的b。这就是交易斜十字原理。
所有的交易都符合交易斜十字原理。
所有的交易都符合交易斜十字原理。
所有的交易都符合交易斜十字原理。
根据这个原理,你要想要别人手中的b,就必须找一个a去换。你要想别人做什么,就必须找一个对别人来说有更大价值的筹码。
当然,现实中的交易过程更为复杂,大约可分为谈判、操作、验证、兑现报酬四步。
我们首先来说谈判。谈判实际上可简化为两个步骤,即一方提案和另一方回复(同意或者拒绝,当然也可以不做回复,但不做回复在一定时间过后会转化为同意或拒绝)。
对于提案一方,他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承诺给对方什么报酬(承诺),二是要求对方做什么(要求)。但是仅仅有承诺是不够的,还得让对方相信你能兑现承诺,这就是信任。
如何建立信任?大约有以下几种:
1.对象。
根据做出承诺的对象的诚信度或者说谎对其是否有害来判断。
或者某个可信的人已经相信了。
2.事实判断
从正例(之前有过类似的)、无反例(找不出相反例子反驳)、逻辑推理来判断是否可信
3.价值判断
从相信他对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假如相信他是错的是否能够承担风险或者有补偿来做出是否相信的决策。或者大多数人都相信了。
4.测试
让自己或者别人测试一下是不是真的。
测试是区分手段。首先要有分类,然后每个类别的不同,根据不同设计出手段区分。
5.信息渠道
通过多个信息渠道验证或者通过让对方多次
传递信息看是否有矛盾。
一方提案之后,另一方最终只有两个选择——同意或者拒绝。这时就需要他进行比较,同意的利润(利润=收益机会—成本风险)和拒绝的利润哪个更大,换句话说,能不能构成交易斜十字。
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都有一个预期的结果,我们叫做期待值。期待值是同意或拒绝的临界点。
举例说明。小张要买一斤苹果,他心目中的价格是10元,超过10元就不买,低于10元就买。10元就是他的期待值。
而商家也有一个期待值,超过6元就卖,否则就不卖。6元是商家的期待值。
在商家的期待值(6元)和小张的期待值(10元)之间,有一个区间,只要一进入这个区间交易便达成,这个区间叫做同意区间。
在谈判达成后,一方开始进行操作,另一方等对方操作完成后进行验证,兑现报酬。
值得一提的是,操作和验证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解释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一方进行操作,肯定是要成本的。那么这个成本由谁来承担?三种情况:操作方承担、非操作方承担、第三方承担。我们着重需要注意的是非操作方承担操作成本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下,操作方用的是非操作方的钱,那么他有没有可能乱花钱?有没有可能中bao私囊,把钱悄悄放进自己钱包里?
那么为了防止上述现象,非操作方是不是要找人监督操作方。但监督不需要成本吗?时时刻刻都有效吗?更进一步,当监督成本大于操作方损耗的成本时,又会怎样?
另一方面操作可能分为多个层级进行,那么在层级间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而验证的标准不对,也会导致初衷与实际效果相悖。
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验证(kao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验证标准,开始tan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初衷和结果事与愿违。
所以说,操作和验证的设计不是问题的唯一,但却是很重要的问题。
说完了交易的成立,我们再来说说交易的不成立(交易破裂),以及一些人是怎么利用交易破裂在交易谈判中占优的。
交易破裂分两种——斜十字分离和斜十字替代。
我们前面说过,交易成立是这样的——
其中a和b都可以增减,且a的增加等同于b的减少,a的减少等同于b的增加。
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导致a和b增减,情况变成这样了——
这就是斜十字分离。一方乃至双方都不认为交易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好处,交易破裂。
这里的某些因素,我们叫做交易破裂权重。
还有可能是这样——
在该图里面,新来的C拥有的c在B眼里比a更重要,而a和c都需要b去换,于是B放弃了A转而与C交易。这便是斜十字替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abc叫做交易品,而将那些能换取高价值的东西或交易破裂概率高的交易品叫做优质交易品。拥有高质交易品,便可在交易谈判中占优。
谁在交易中交易破裂的概率越大,谁就在交易中越占优。A占优意味着可以要求减少a的提供和增加b的供应。在交易破裂前,B都不得不答应。
下面我们以老板和员工为例。
老板与员工的交易中,老板用钱来交换员工的劳动。
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往往供大于求。换句话说就是老板招的人少于要找工作的人。这样,老板就有足够的候补斜十字替代者,而员工则很少有。因此,在交易中,老板占据优势。
老板占优,他就可以要求员工增加劳动或者减少工资,在交易破裂前,员工不得不答应。
交易优势的形成意味着给己方减码,给对方加码(加的是成本风险转嫁,收益机会掠夺)。
交易优势过于巨大,就会攫取一切,破坏一切。因此,基于系统的长远利益必须予以制止,这就是系统的秩序力量(尤其是道德力量和法律力量)。
通过策略来取得交易优势,让对方加减交易品。
欺骗策略(信息策略)。报酬欺骗(拿无法兑现或不需要交易就会兑现的报酬进行交易,信任增强回路,让对方意识不到自己的报酬还可以增加,贬低对方交易品价值,夸大己方交易品价值)。交易破裂欺骗。要求欺骗(用虚假的要求掩盖你真实的要求。对对方而言,真实要求远大于他得到的收益,让对方意识不到要求的额外成本,这种成本包括使用,还包括不使用)。符号暴力。
时间损耗策略。
期望递变策略。要求递增策略。报酬递减策略。
诱饵策略。先说承诺来吸引对方。
联合策略。
集中策略。排除吞并竞争者甚至垄断,使得对方候补替代品减少。
分化策略。将对方分为数个对象,增加己方候补替代品。可能构成斜十字替代的叫做候补替代品。
竞争策略。让对方间互相监视消耗,这就需要给他们设置一个争夺品(一个物品两个及以上人对其的期望)。百元陷阱(谁增加要求更多谁才能赢的机制,竞争品+输送即胜利承诺)。能够保持分化防止联合。
还贷策略。先找到或制造对高额报酬的需求,再给予高额报酬或高额报酬承诺,最后让其付出要求。
西泽尔兰佩路基:网文作者写古代政斗小说,需要看什么书?389 赞同 · 51 评论回答
新回答:
权力来源于服从认同。通过服从来进行交易。
认同分为两种,一种是归属认同(对自己归属于某个组织的认同),一种是服从认同。
而服从认同又分为两种——对服从行为的认同和对服从结果的认同。前者如有些人认为儿子就该听爸爸的话(成为了一种价值观念)。后者则是因为服从者认为,被服从者能够影响服从者的价值(包括带来利益和带来损害),因此选择服从。如不听爸爸的话,就要挨打,听爸爸的话有糖吃,所以要听爸爸的话。
服从的人越多,其就越有权势。

—————
微观上讲,权力即服从,来源于服从者心目中对被服从者中的定位。
被服从者的定位有四种:利益保护者、利益带来者、利益损害者、观念上认为应当服从的被服从者(认为这种服从是天经地义无可改变的)。
这四种在现实中往往是混合使用的。其中利益损害者总是尽量向其他三者靠拢,因为会积累怨恨成本,并在爆发时一并支付,同时还会对系统的持久性造成破坏。
被服从者也可以是虚构的,比如神什么的。这些虚构的被服从者更不容易有弱点。而有野心者只需要作为虚构的被服从者的代理人就行了。
要形成这四种定位,需要让服从者相信被服从者具有授权(包括天命或神授)、指导、能力、资源或工具的掌控、制度(一群人达成的认可)等,当然被服从者事实上具不具有这些并不是非常重要。
具体来讲,就是被服从者者通过对带来某种利益的许诺,换取了服从者的支持和服从。而这种许诺所能带来的交易成本=许诺的利益的重要程度X被许诺人认为通过此人实现该价值的可能性。交易成本越大,便越能获取服从者的支持和服从。
这也解释了手握武器的人有时不会取代没有直接掌握武器的被服从者,因为前者没有信心能够取代后者,让足够的被许诺人相信其能够带来此利益。
其一般过程是先用利益保护者、带来者的身份形成追随自己的核心利益集团,再武装和控制核心集团成为更多人的利益损害者。
最后改造思想,让大多数人都认为服从本身是一种价值或者无可改变的规则。我们通常是通过教育培训、媒体、和与身边人的社会交流来塑造三观(这里定义与通常语境不同。价值观,什么东西最重要,应当怎么样;世界观,认为世界哪些东西是存在的;方法观,世界的规则或者说联系、因果相关关系)。意即编一个谎言,让服从者老实,再拿武器去对付那些不老实的并威慑那些老实的(枪打出头鸟定律,原理是成本一人承担利益却一群人均摊)。同时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个谎言。
另外,人们还会形成制度。稳定的制度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一是让大家有安全感,二是省去博弈成本。其一定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来维护支持才能使其稳定。形成过程是一开始这种制度可满足既得利益集团的某种利益,后来干脆就让其成为一部分人的价值。
除此之外,被服从者之间、服从者之间都会存在竞争。
宏观上讲,对于系统的整体尤其是国家而言,权力是要素连接。一个系统有三个关键点:要素、要素连接和目的。国家的目的是生产财富和掌握暴力,其要素包括管理者、暴力工具使用者和生产者等,而将其连接的正是权力。注意隔断生产者与暴力工具持有者的联系,让其只与管理者有信息交流;还有造成而各个集团间的对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电猩组

GMT+8, 2024-5-11 19:35 , Processed in 0.0705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